返回

五代:这个小国太能打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36章 水淹四州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乾佑二年(949年)

    海船在海上乘风往北行驶。

    钱弘俶问赵承泰:“夷洲在福建之东,缘何往北走。”

    赵承泰解释道:“黑水沟似鬼门关,千人去无人还,知生知死难难难。”又解释道,“去夷洲,横渡不得,海峡中有黑水沟,风急浪高,九死一生。所以,要去夷洲,得顺风往北走,至倭国附近,再转向南。”

    海上浪涛汹涌,钱弘俶很是惊惧,田虎大大咧咧道:“小郎君不必害怕,顺风走没多大事,横穿黑水沟那才叫可怕,龙王去了都得脱层皮。”

    便给钱弘俶讲述黑水沟的漩涡、巨浪的景象。

    赵承泰只是笑看田虎装逼,田虎也没去过夷洲,哪里见识过真正的黑水沟,不过他也没去过,也就不戳穿他。

    他心中默默腹诽,钱弘佐对夷洲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情愫。

    他不明白为什么。

    按道理,夷洲偏居东南,有黑水相隔,既威胁不到内地,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物产,去经略夷洲几乎没有收益。

    他哪里知道,是钱弘佐残存的21世纪的记忆,那个游离于祖国的海岛,牵动了十几亿人的心,一日不收回,一日魂牵梦绕。

    既然自己有能力,何不顺手为之?这便是钱弘佐浅显的想法。

    加上自己刚刚打了大胜仗,威望达到了,也无人敢反对,征夷洲这样唐突的行动就这么通过了。

    但赵承泰不知道啊。

    他翻阅孙吴时代的史书,发现当年孙吴派遣卫温、诸葛直率水师去夷洲只是顺路,真正意图是想去亶州,真实目的竟然是寻找长生不老之术。

    联想到前年钱弘佐差点病逝,这样一来,赵承泰就豁然开朗了。

    心中有数,赵承泰就知道该怎么做了。

    华亭,松江河畔。

    水部郎中顾宏求又亲自在松江畔督建河堤。

    夏汛还没到来,顾宏求抓紧在松江附近筑堤,保护沿岸田地。松江近入海处,有许多荒地,顾宏求奏请构筑海塘,防止海水倒灌,并请置营田卒万人开垦荒地。

    钱弘佐批示,营田卒没有,好钢要用在刀刃上,吴越国目前不论强弱总共只有十五万军队,要分守多出来一倍的土地,兵根本不够用。

    便广招流民,开垦荒田,不收税。原先,有许多人为了逃避赋税而不入籍,自此不纠民,不增赋。

    华亭的士人徐宗行看着顾宏求治水,对他弟弟徐宗伍道:“要坏事啊,这么个治水法,今年华亭恐怕还得发大水。”

    徐宗伍吃了一惊:“阿哥怎么知道?”

    徐宗行笑道:“阿哥我读书不如你,但杂学强你十倍百倍。”

    徐宗行侃侃而谈,顾宏求只知疏浚开江,却不知淤塞的源头不在于内陆,还在于江海。

    由于唐代以来的开发,长江中下游携带的泥沙越来越多,堆积在长江口的泥沙便逐渐将出海口渐渐淤塞,许多水量少的泄水通道就此淤塞,成为了平陆。

    徐宗行惋惜道:“松江口已经淤塞,上游再怎么束水冲沙,怎么敌得过长江带来的泥沙?好比蚍蜉撼大树也。”

    徐宗行断言,今年黄梅,太湖必再发大水。

    徐宗伍急道:“反正今年阿哥要送我去杭州参加科举,不如阿哥去上书钱王,献策治水,解黎民于倒悬啊。”

    徐宗行自嘲道:“我一平头百姓,哪里能上达天听。倒是你,好好考试,将来当了大官,才好为民请命呢。”

    乾佑二年的黄梅来的特别早,四月初六就已入梅。

    四月廿九,开始下暴雨,一直连下了九日。仅仅过了十天,又再次接连开始下雨,

    一直下到了六月。

    天空如同漏了水的木盆一般,雨水滚滚而下,将整个环太湖地区的江河湖泽统统都灌满了水。

    滚滚的水流都涌入了太湖。

    湖州太湖边,顾宏求亲自跑到太湖大堤边,查看水位情况。

    巡守大堤的七都巡检淋着暴雨对着顾宏求的耳朵大声道:“使君,水位已经涨到一丈四尺三分了。快走吧,使君,大堤要守不住了。”

    顾宏求大声道:“走!去吴江县看看。”

    太湖地势西高东低,水流都往吴江、湖州这一侧倾泻。吴江更是重中之重,这里的大堤溃决的话,洪水将淹没秀州、吴江、华亭等多个州县。

    顾宏求坐着船,沿着运河北上,整个运河两岸俱是一片泽国,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黄水,冲垮了一切,房屋全都倒塌了,农田全部淹没了,受灾的农民挤在简易的竹筏上,像鸭子一般伸长了脖子,呆呆地望着行驶过的船只。

    顾宏求带着哭腔道:“天要亡我,天要亡我啊。”

    沈老拖一家,正挤在一张竹塌上,去年,沈老拖被征发徭役开河工,没成想,开了的河一点用也没起到,今年大水更是变本加厉,冲垮了村子里的房子、冲倒了沈老拖家的鱼塘的堤岸与渔网,今年的收成是没指望了。

    沈

第136章 水淹四州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